消费者权益保护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金融服务 > 消费者权益保护

陌生链接不要点 谨防诈骗莫慌张

发布时间:2025-07-30 来源:互联网 点击量:0 字号: [ 大 ] [ 中 ] [ 小 ]

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层出不穷,花样翻新五花八门,泄露个人信息、验证码等隐私信息都有可能造成财产损失。金融消费者应提高安全防骗的意识和能力。切莫轻易点击网络链接,做好信息核实,谨防电信网络诈骗!

一、案情简介

近日,一名客户到银行网点咨询其名下的一笔不知名贷款分期业务,如拒绝还款是否会影响征信。经大堂经理仔细询问,客户称其在浏览网页时,弹出“扫码立即可贷款提现50万!”的广告,客户最近正好着急用钱,便抱着尝试看看的心态,扫码进入链接并下载“XX金融”APP,网页提示“注册激活APP最高提现50万元!”客户实名注册并绑定银行卡后提示信用不足,在客服一系列指挥下,引导客户签订贷款合同、分期合同,客户通过屏幕进行签字确认后提示将发放2万元贷款,但需要缴纳8000元保证金后再将2.8万元一起打到客户银行卡。大堂经理一听,立即判定客户正在遭受电信诈骗。经查看,客户在XX金融APP确实有一笔2万元贷款分期记录,贷款提示已发放且办理分期,但客户银行卡并未收到此笔贷款。我行协助客户在百度上查询到XX银行客服电话,经咨询XX银行贷款分期业务确实存在,但查不到该客户所说的此笔贷款信息,拨打所谓的XX金融客服电话无人接听,故告知客户此APP应为网络诈骗软件,立即 协助客户报警。

二、案例分析

近年来,电信网络诈骗五花八门,诈骗分子无孔不入,诈骗分子利用老百姓防诈骗意识薄弱,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客户信息,诱导客户下载指定APP,绑定银行卡并泄露密码、验证码等隐私信息,从而达到盗转客户资金的目的。在此提示广大群众,网络链接不轻信,贷款要找正规机构,谨防诈骗!

三、风险提示

1、老年群体由于警惕性低、信息交互受限,极易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施骗目标。接到亲友求助电话,可利用提问亲友小名、生活习惯等较私密的问题进行验证,务必仔细核实对方身份真实性,当被要求转账汇款时,务必与家属亲友商议后再做决定,谨防诈骗!

2、对于社会经验相对较少的青少年、学生群体,对社交媒体上接收到的求助请求,务必谨慎核实对方身份真实性,特别是涉及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的情况更要提高警惕,万不可盲目汇款或泄露隐私信息,谨防诈骗!

3、网购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,其中快递丢件、损毁的情况并不少见,然而以“快递理赔”名义的骗局也层出不穷。在此提醒广大群众,接到自称客服的电话务必提高警惕,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核实确认,切勿在未核实对方身份情况下,轻易添加好友及交易钱款,谨防诈骗!

地址: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解放东街45号 电话:0478-7993236

Copyright © 2025 byneyhyxh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巴彦淖尔银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

蒙ICP备2020004164号

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 您是本站第1779800位访客